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文化
[“读好书 求新知 强本领”读书征文]浅识“乡土”,凝结乡情
    编者按:经过近几年持续开展读书活动,中心广大干部职工读书蔚然成风,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各单位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味。大家在读书学习中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增长才干,很好的践行了中心以德治局理念。在近期省水利厅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读好书 求新知 强本领”征文活动中,中心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共收到参评稿件18篇,经过初评,有15篇入围。为鼓励优秀撰稿者,激发广大干部职工读书学习的兴趣,中心党委决定于近期陆续在网站刊登入围作品,请大家赏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村里的人口似乎附着在土上。”这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对中国基层的剖析。乡土似乎一直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情结,中国发源于农耕社会,垦林造田繁衍发展。

    《乡土中国》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写乡村情况表面,而是将乡村好以及不好的方方面面拿出来研究其背后原因。比如乡村人往往被认为有爱占小便宜的毛病,但这却有着儒家文化的内核。中国人愿意为了团体占国家的便宜,为了家愿意占团体的便宜,为了自己也愿意占占家里的便宜。这样的中国人讲究的不是像战国初期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那般自私自利到极致;也不会像耶稣一样,无条件牺牲自己,以德报怨;而是如水波纹一般,由己及人,自己始终处在最中心,然后是家庭,再是团体和国家,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始终是第一位。

    这样的解释为“丑化”乡村人平了反,我对“土”这个貌似被现代人贬义化字的印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诚然,土的真正意义是泥土,乡村的人用土地谋生,祖祖辈辈生活在一片土地上,这“土”便是乡土,是每个人的家乡。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是家,以单支父系家庭为主,成员可以扩大得很远。同时,为了负担政治、宗教、经济等功能,小家庭与联系紧密的关系组成社群,家的性质变成了族,而作为这些功能的承载,便需要绵续、稳定。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交通变得越来越便捷,信息时代又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使得我们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说明了土地对人的约束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越洋跨海,到世界各地接受教育,也散落在各地,似乎从表象上看来,乡土的根系在发散、在动摇!

    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分析我国被称为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的候鸟式春运,就可以看出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一个诉求,那就是回家。这就是《乡土中国》中所讲的社会稳定就易形成血缘社会,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真正把人和人绑在一起的是血缘,中国人更加深层次的凝聚精神没变。

    我的家乡在陕西,却在山东上学,毕业后便在外省找了一份薪资待遇很不错的工作。但在短暂的激动过后,很快心底涌上了一层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恐慌。想到我的老父亲、老母亲,我不愿意在他们的称呼前加一个老字,但父亲的头发已然花白,母亲每天早上都要把僵硬的手指掰开(因劳累患了腱鞘炎),我知道我需要再快一点,离他们再近一点。于是我义无反顾放弃了工作回到陕西,加入到建设家乡中去。我想这也是埋藏在我骨子里,融进我血液里,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

    我相信我并不是个例。每到新一代年轻人长大的时候,总会有人担心,能不能将工作交给年轻人,将祖国的未来交给年轻人。但作为年轻人,我想,我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大,生逢伟大时代,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想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守护的每一寸乡土,看看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丰功伟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9899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的乡土、深植于乡土,努力让自己做到根深叶茂、春华秋实。作为一名基层的水利工作者,我们就要发扬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行业精神,扎根乡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我所能、添砖加瓦。

    写至此,发现谈及的内容远不及书中一角,只是梳理了一下自己对中国乡土的认识,加深了自己对乡土的情怀。望以此激励自己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华原东道9号
邮编:727031       传真:0919-3588303       Email:sxstgjyx@163.com       电话:0919-3588308
陕ICP备13002596号         技术支持: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29-865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