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文化
【陕西水利廉洁故事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隋唐大运河的开创者—宇文恺

        宇文恺(555年-612年11月6日 ),字安乐,号名父公子。朔方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北)人,鲜卑族。自幼博览群书,有巧思,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中国北周至隋朝官员、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

        隋朝建立后,宇文恺负责规划和兴建隋首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及其宫殿衙署。在大兴城的规划和兴建中,高度重视环境美化和给排水问题,城址位于渭水南岸,西傍沣河,东依灞水、浐水,南对终南山。根据其地理环境和河道情况,开凿了三条水渠引水入城。城南为永安渠和清明渠,城东为龙首渠,龙首渠又分出两条支渠。三条水渠都分别流经宫苑再注入渭水,不但可以解决给排水问题,而且可以进行生活物资运输。

        隋文帝开皇二年下诏修建漕渠,以解决渭水沙多、不便漕运的问题。据记载:“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漕者苦之”。开皇四年(584年)六月,宇文恺受命负责开凿广通渠工程。宇文恺带领水工们砥砺奋进,在大兴城东至潼关的三百余里修建起了一条运河,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以通漕运。这条运河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更是为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广通渠不仅改善了关中漕运,还可灌溉两岸农田,人称“富民渠”。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资治通鉴•隋 志》记载:“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帅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漕运通利,关内赖之。”

        宇文恺还设计置梁公堰以分黄河水入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此外,他主持修建了隋朝的宗庙、离宫仁寿宫、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陵墓,以及观风行殿、显仁宫、隋长城等大型工役。

        据《大业杂记》记载:“大业元年(605年)夏五月西苑,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屈曲绕龙鳞沟。”苑内引涧河汇水成海,周十余里,海中造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布置在山上,风景非常壮观。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记载:“洛水,在(洛阳)县西南三里。西自苑内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

        大业八年(612年),宇文恺随炀帝出征高句丽,战后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获赐谥号“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华原东道9号
邮编:727031       传真:0919-3588303       Email:sxstgjyx@163.com       电话:0919-3588308
陕ICP备13002596号         技术支持: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29-86520092